莫里循是澳大利亞人,曾任《泰晤士報》駐華首席記者,中華民國總統(tǒng)政治顧問。他居住北京30余年(1887—1920年),親歷了近代中國一系列重大的歷史事件。他的大量報道、通訊與日記成為研究這一段中國歷史的重要素材。下面這些資料里,你認為哪些不可能是他親身經(jīng)歷留下的()
①火燒圓明園的現(xiàn)場報道②八國聯(lián)軍侵華的照片
③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》文本照片④南京大屠殺的有關報道
A、①②
B、②③
C、③④
D、①④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、《馬關條約》和戊戌變法
B、《南京條約》和義和團運動
C、《北京條約》和洋務運動
D、《辛丑條約》和辛亥革命
A、洋務運動—戊戌政變—清末新政
B、洋務運動—戊戌變法—辛亥革命
C、鴉片戰(zhàn)爭—中法戰(zhàn)爭—甲午戰(zhàn)爭
D、太平天國運動—義和團運動—辛亥革命
A、“革命”已帶來根本性變化
B、“革命”話語影響極為廣泛
C、國民的權利自由得到法律保障
D、“政治革命”目標已徹底實現(xiàn)
A、虎門銷煙——太平天國運動
B、鴉片戰(zhàn)爭——太平天國運動
C、甲午中日戰(zhàn)爭——戊戌變法
D、義和團運動——辛亥革命
A、甲午戰(zhàn)爭,太平天國,辛丑條約
B、辛丑條約,太平天國,甲午戰(zhàn)爭
C、太平天國,辛丑條約,甲午戰(zhàn)爭
D、甲午戰(zhàn)爭,辛丑條約,太平天國
最新試題
“第一期為軍政府督率國民掃除舊污之時代;第二期為軍政府授地方自治權于人民而自總攬國事之時代;第三期為軍政府解除權柄,憲法上國家機關分掌國事之時代。”孫中山所倡導的走向民主憲政的三步曲()
《申報》曾刊登如下公告:“凡未去辮者,于令到之日,限20日一律剪除凈盡,有不遵者以違法論?!痹摴骖C布的時代背景是()
1906年2月,清政府擬定了一項決議:凡派去日本留學的,只限于那些擅長中文并精通儒家經(jīng)典的學生。對該決議的理解,正確的是()
下列對下邊所示“同盟會黨員證”的釋讀,不準確的是()
除革命黨、諮議局、普通民眾之外,清廷軍隊,甚至是袁世凱的北洋部隊,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舉動。1911年12月10日,清朝駐荷蘭國代辦章申在給內(nèi)閣的電報中說,“和(荷)報稱……美法愿共和(支持中國建立共和國)”。這表明()
有學者認為:“它的意義不同于中國歷史上常見的改朝換代,也不僅僅局限于趕跑了一個皇帝,而是從根本上動搖了大多數(shù)中國人的信仰……”這位學者所說的“它”是指()
老舍名劇《茶館》中的小人物李三有這么一段牢騷滿腹的對話:“哼,皇上沒啦,總算大改良了吧?可是改來改去,袁世凱還是要做皇上。袁世凱死后,天下大亂,今兒個打炮,明兒個關城,改良?我還是留著我的小辮兒,萬一把皇上改回來了呢!”這段文字表明當時()
近代某全國性咨詢議政機構獲準成立后,上呈公文,請求將北京原用于科舉考試的貢院改為其辦公地。公文中有“仰慕天恩,準予改撥“等語。該公文應出現(xiàn)于()
辛亥革命前,沒有辮子會被恥笑為里通外國的漢奸;辛亥革命后,留辮子會被人恥笑為封建余孽,恥笑為“豬尾巴”、“滿奴”。這說明()
近代中國第一個統(tǒng)一的資產(chǎn)階級革命政黨是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