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答題

談語言
王力
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,是人們進行文學創(chuàng)作、新聞寫作和其他一切寫作的工具。我們既然愛好寫作,又想在這方面成才,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這個工具,而且要像木匠愛斧鋸、畫家愛顏料、戰(zhàn)士愛武器那樣愛我們賴以進行工作的工具。
許多寫文章的人,從中學生到大學教授,從新聞記者到作家,拿起筆來總想我現(xiàn)在是寫文章,跟說話不一樣,要把語言裝飾得“華麗”一點,把語句表達得“文雅”一點,把文章寫得“美妙”一點。于是總想造一些時髦的句子,東拐西纏多繞一些彎子。實際呢?弄巧成拙,適得其反。他們不懂得,文章脫離了口語,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,就不可能是準確、鮮明、生動的。
有一篇描寫英雄到大海救人的報道說:“他冒著刺骨的寒風,邁著凍僵的雙腳跳入了沸騰的大海。”這是一個很費解又不準確的句子,作者在說話時絕不會這么說,這叫“故作姿態(tài)”。
還有篇報道,出現(xiàn)“他冒著七月流火在圩堤上東奔西走”這樣的句子。“七月流火”出自《詩經》,指夏歷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動,并不指天氣炎熱。用“七月流火”形容天氣炎熱就不對。我們平常說話從不這樣說,可能說“冒著烈火”、“頂著烈日”,如果說“我冒著七月流火怎樣怎樣……”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。
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,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讀者歡迎,我自己就愛看他晚年的作品。這是什么原因呢?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話怎么說,文章就怎么寫。他早年的作品語句過于修飾、做作,讀起來很繞口,理解就更不容易了。他晚年的作品樸素、自然、平易近人,就很受讀者歡迎。這對我們后人是一種啟發(fā)。
是不是說口語與書面語沒有區(qū)別呢?也不是的。文章是有組織的語言,在這一點上,也可以說文章和語言不一樣。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,往往不假思考,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,有時候語言不連貫,甚至前后矛盾,句子不合邏輯,不合語法。有的同志在小組會上發(fā)言頭頭是道,娓娓動聽,但是人家把他的話記錄下來,仔細看一下,卻又會發(fā)現(xiàn)毛病百出,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。所以,我不反對對口語加工。并且,我一直是主張口語要經過加工才能上升為書面語。
報刊上使用的語言更要認真推敲,反復斟酌,不要以訛傳訛。報刊上的語言往往要被讀者仿效,因而更應該強調準確性,規(guī)范化。否則,會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制造混亂。
比如,我曾在《人民日報》上發(fā)表過意見,認為“最好水平”這個說法在口語中運用勉強說得過去,而在報刊上運用就不對了。“水平’,原意是水的平面,水的平面永遠是平的,只有高低之分,沒有好壞之分。因此,說“最好水平”,是違背事理的。但是,至今有些報刊還在使用“最好水平”這個詞。
又比如,有的報刊批評某些人對事情采取滿不在乎的態(tài)度時,習慣用“不以為然”這個詞。這也是不對的。“不以為然”是“不以為如此”或“不以為對”的意思,而不是“滿不在乎”的意思。從這里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隨便運用口語。
但是在將口語上升到書面語的時候,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,出發(fā)點是什么,這就是要使讀者能讀懂。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時,既要考慮規(guī)范化,又要考慮大眾化,要能夠被讀者領會、理解。否則,這種上升就失去了意義!
有些話本不符合書面語的要求,不準確,也不規(guī)范,但由于說習慣了,改不過來,叫什么“約定俗成”。誰“約定”的呢?恐怕總是從少數(shù)人說錯開始,一直不去糾正它,變成“俗成”的吧!所以,不要把“約定俗成”拿來作語病的擋箭牌,該規(guī)范化的,能夠規(guī)范化的,還是要盡量規(guī)范化。
語言應該是發(fā)展的,規(guī)范的標準也不是固定不變的,不可能一勞永逸。

通覽《談語言》全文,作者談論了語言運用問題,重點闡述了哪兩個觀點?
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
1.問答題

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
伽利略
基于長期的經驗,我似乎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處于這種境地:知識愈淺薄的人,愈想夸夸其談;相反,學識豐富倒使人在判斷某些新事物時,變得非常優(yōu)柔寡斷。
從前有一個人,生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,但他天資穎慧,生性好奇。他喂養(yǎng)了許多鳥雀,饒有興味地欣賞其啁啾,聊以自娛。他極為驚異地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鳥兒運用巧妙之技,借助呼吸之氣,能隨心所欲地叫出各種聲音,都好聽極了。一日晚間,他在家聽到附近傳來一種聲音,十分悠揚,就臆斷為一只小鳥,出去捕捉它。(A)他決定離開家,意欲經歷一些其他奇事。(B)翌日,當他路過一幢茅舍時,聽見里面響著一種樂音,為了弄清是支笛子還是只烏鴉,他信步而入。只見一少年,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,拉著繃在左手持著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幾條筋,同時指頭在筋上移動著;根本不必吹氣,那件樂器就發(fā)出了各種悅耳的聲音。此時他有多么驚愕,凡是像他一樣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,都是可想而知的。他偶然見識了這兩種意想不到的產生聲音和樂音之新法后,就開始相信自然界尚會存在其他方法。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,當他走進一座圣殿時,為了瞧瞧剛才是誰在奏樂,他便往門后看去,發(fā)覺音響是在開門之際產生自門樞和鉸鏈。另外一次,他興致勃勃地走進一家酒店,以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輕輕觸動小提琴的弦,但看見的卻是有個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,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,使它發(fā)出清脆的響聲??僧斔髞碛^察到,黃蜂、蚊子與蒼蠅不是像鳥雀那樣,靠氣息發(fā)出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啼叫聲,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動,發(fā)出一種不間斷的嗡嗡聲時,與其說他的好奇心越發(fā)強烈了,毋寧說他在如何產生聲音的學問方面變得茫昧了,因為他的全部閱歷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:蟋蟀盡管不會飛,但它卻能用翅膀而非氣息發(fā)出那般和諧且響亮的聲音。之后,當他以為除了上述發(fā)聲方式之外,幾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時,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樣的風琴、喇叭、笛子和弦樂器,種類繁多,直至那種含在嘴里、以口腔作為共鳴體、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、以奇特方式吹奏的鐵簧片。這時他以為自己無所不曉了,可他捉到一只蟬后,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之中:無論堵住蟬口還是按住蟬翅,他都甚至無法減弱蟬那極其尖銳的鳴叫聲,而不見蟬顫動軀殼或其他什么部位。他把蟬體翻轉過來,看見胸部下方有幾片硬而薄的軟骨,以為響聲發(fā)自軟骨的振動,便將它折斷,要止住蟬鳴。但是一切終歸徒然,直至他用針刺透了蟬殼,也沒有將蟬連同其聲音一道窒息。最后,他依然未能斷定,那鳴聲是否發(fā)自軟骨。從此,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,問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,他坦率地說知道某些方法,但他篤信還會有上百種人所不知的、難以想象的方法。我還可以試舉另外許多例子,來闡釋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豐富性,其方式在感覺與經驗尚未向我們啟示之時,都是我們無法設想的,即使經驗有時仍不足以彌補我們的無能。故此,倘若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,那么我是應當受到寬宥的,況且我從未聲言能夠做到這一點,因為我懂得它會以某種不同于我們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。對于握在我們手心的蟬,我們都難以弄明白其鳴聲產生自何處,因而對于處在遙遠天際的彗星,不了解其成因何在,更應予以諒解了。

“另外一次,他興致勃勃地走進一家酒店,以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輕輕觸動小提琴的弦,但看見的卻是有個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,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,使它發(fā)出清脆的響聲?!笔褂昧恕耙詾椤边@個詞語,有什么作用?
2.問答題

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
伽利略
基于長期的經驗,我似乎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處于這種境地:知識愈淺薄的人,愈想夸夸其談;相反,學識豐富倒使人在判斷某些新事物時,變得非常優(yōu)柔寡斷。
從前有一個人,生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,但他天資穎慧,生性好奇。他喂養(yǎng)了許多鳥雀,饒有興味地欣賞其啁啾,聊以自娛。他極為驚異地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鳥兒運用巧妙之技,借助呼吸之氣,能隨心所欲地叫出各種聲音,都好聽極了。一日晚間,他在家聽到附近傳來一種聲音,十分悠揚,就臆斷為一只小鳥,出去捕捉它。(A)他決定離開家,意欲經歷一些其他奇事。(B)翌日,當他路過一幢茅舍時,聽見里面響著一種樂音,為了弄清是支笛子還是只烏鴉,他信步而入。只見一少年,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,拉著繃在左手持著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幾條筋,同時指頭在筋上移動著;根本不必吹氣,那件樂器就發(fā)出了各種悅耳的聲音。此時他有多么驚愕,凡是像他一樣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,都是可想而知的。他偶然見識了這兩種意想不到的產生聲音和樂音之新法后,就開始相信自然界尚會存在其他方法。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,當他走進一座圣殿時,為了瞧瞧剛才是誰在奏樂,他便往門后看去,發(fā)覺音響是在開門之際產生自門樞和鉸鏈。另外一次,他興致勃勃地走進一家酒店,以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輕輕觸動小提琴的弦,但看見的卻是有個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,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,使它發(fā)出清脆的響聲??僧斔髞碛^察到,黃蜂、蚊子與蒼蠅不是像鳥雀那樣,靠氣息發(fā)出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啼叫聲,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動,發(fā)出一種不間斷的嗡嗡聲時,與其說他的好奇心越發(fā)強烈了,毋寧說他在如何產生聲音的學問方面變得茫昧了,因為他的全部閱歷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:蟋蟀盡管不會飛,但它卻能用翅膀而非氣息發(fā)出那般和諧且響亮的聲音。之后,當他以為除了上述發(fā)聲方式之外,幾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時,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樣的風琴、喇叭、笛子和弦樂器,種類繁多,直至那種含在嘴里、以口腔作為共鳴體、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、以奇特方式吹奏的鐵簧片。這時他以為自己無所不曉了,可他捉到一只蟬后,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之中:無論堵住蟬口還是按住蟬翅,他都甚至無法減弱蟬那極其尖銳的鳴叫聲,而不見蟬顫動軀殼或其他什么部位。他把蟬體翻轉過來,看見胸部下方有幾片硬而薄的軟骨,以為響聲發(fā)自軟骨的振動,便將它折斷,要止住蟬鳴。但是一切終歸徒然,直至他用針刺透了蟬殼,也沒有將蟬連同其聲音一道窒息。最后,他依然未能斷定,那鳴聲是否發(fā)自軟骨。從此,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,問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,他坦率地說知道某些方法,但他篤信還會有上百種人所不知的、難以想象的方法。我還可以試舉另外許多例子,來闡釋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豐富性,其方式在感覺與經驗尚未向我們啟示之時,都是我們無法設想的,即使經驗有時仍不足以彌補我們的無能。故此,倘若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,那么我是應當受到寬宥的,況且我從未聲言能夠做到這一點,因為我懂得它會以某種不同于我們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。對于握在我們手心的蟬,我們都難以弄明白其鳴聲產生自何處,因而對于處在遙遠天際的彗星,不了解其成因何在,更應予以諒解了。

“路上,他遇見一位牧童,正在吹著一根木管,同時手指在上面按動著,忽而捂住某些孔眼,忽而放開,使木管發(fā)出了那種響聲,宛如鳥語,不過發(fā)音方式迥然不同。他驚詫不已,并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送給牧童一頭牛犢,換取了那支笛子。他通過思索意識到:假使牧童未從此地路過,他將永遠不會曉得,自然界有兩種產生聲音和樂音的方法?!卑堰@一段放回文中《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》A或B哪處恰當,理由是什么?
3.問答題

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
伽利略
基于長期的經驗,我似乎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處于這種境地:知識愈淺薄的人,愈想夸夸其談;相反,學識豐富倒使人在判斷某些新事物時,變得非常優(yōu)柔寡斷。
從前有一個人,生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,但他天資穎慧,生性好奇。他喂養(yǎng)了許多鳥雀,饒有興味地欣賞其啁啾,聊以自娛。他極為驚異地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鳥兒運用巧妙之技,借助呼吸之氣,能隨心所欲地叫出各種聲音,都好聽極了。一日晚間,他在家聽到附近傳來一種聲音,十分悠揚,就臆斷為一只小鳥,出去捕捉它。(A)他決定離開家,意欲經歷一些其他奇事。(B)翌日,當他路過一幢茅舍時,聽見里面響著一種樂音,為了弄清是支笛子還是只烏鴉,他信步而入。只見一少年,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,拉著繃在左手持著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幾條筋,同時指頭在筋上移動著;根本不必吹氣,那件樂器就發(fā)出了各種悅耳的聲音。此時他有多么驚愕,凡是像他一樣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,都是可想而知的。他偶然見識了這兩種意想不到的產生聲音和樂音之新法后,就開始相信自然界尚會存在其他方法。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,當他走進一座圣殿時,為了瞧瞧剛才是誰在奏樂,他便往門后看去,發(fā)覺音響是在開門之際產生自門樞和鉸鏈。另外一次,他興致勃勃地走進一家酒店,以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輕輕觸動小提琴的弦,但看見的卻是有個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,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,使它發(fā)出清脆的響聲??僧斔髞碛^察到,黃蜂、蚊子與蒼蠅不是像鳥雀那樣,靠氣息發(fā)出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啼叫聲,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動,發(fā)出一種不間斷的嗡嗡聲時,與其說他的好奇心越發(fā)強烈了,毋寧說他在如何產生聲音的學問方面變得茫昧了,因為他的全部閱歷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:蟋蟀盡管不會飛,但它卻能用翅膀而非氣息發(fā)出那般和諧且響亮的聲音。之后,當他以為除了上述發(fā)聲方式之外,幾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時,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樣的風琴、喇叭、笛子和弦樂器,種類繁多,直至那種含在嘴里、以口腔作為共鳴體、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、以奇特方式吹奏的鐵簧片。這時他以為自己無所不曉了,可他捉到一只蟬后,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之中:無論堵住蟬口還是按住蟬翅,他都甚至無法減弱蟬那極其尖銳的鳴叫聲,而不見蟬顫動軀殼或其他什么部位。他把蟬體翻轉過來,看見胸部下方有幾片硬而薄的軟骨,以為響聲發(fā)自軟骨的振動,便將它折斷,要止住蟬鳴。但是一切終歸徒然,直至他用針刺透了蟬殼,也沒有將蟬連同其聲音一道窒息。最后,他依然未能斷定,那鳴聲是否發(fā)自軟骨。從此,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,問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,他坦率地說知道某些方法,但他篤信還會有上百種人所不知的、難以想象的方法。我還可以試舉另外許多例子,來闡釋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豐富性,其方式在感覺與經驗尚未向我們啟示之時,都是我們無法設想的,即使經驗有時仍不足以彌補我們的無能。故此,倘若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,那么我是應當受到寬宥的,況且我從未聲言能夠做到這一點,因為我懂得它會以某種不同于我們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。對于握在我們手心的蟬,我們都難以弄明白其鳴聲產生自何處,因而對于處在遙遠天際的彗星,不了解其成因何在,更應予以諒解了。

如果用一小一大兩個圓表示你的知識由少到多的情況,圓外則是未知的世界,請你結合本文《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》的內容,把你得到的結論寫下來。

4.問答題

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
伽利略
基于長期的經驗,我似乎發(fā)現(xiàn),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處于這種境地:知識愈淺薄的人,愈想夸夸其談;相反,學識豐富倒使人在判斷某些新事物時,變得非常優(yōu)柔寡斷。
從前有一個人,生在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,但他天資穎慧,生性好奇。他喂養(yǎng)了許多鳥雀,饒有興味地欣賞其啁啾,聊以自娛。他極為驚異地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鳥兒運用巧妙之技,借助呼吸之氣,能隨心所欲地叫出各種聲音,都好聽極了。一日晚間,他在家聽到附近傳來一種聲音,十分悠揚,就臆斷為一只小鳥,出去捕捉它。(A)他決定離開家,意欲經歷一些其他奇事。(B)翌日,當他路過一幢茅舍時,聽見里面響著一種樂音,為了弄清是支笛子還是只烏鴉,他信步而入。只見一少年,正用拿在右手的一根弓,拉著繃在左手持著的一只木匣子上的幾條筋,同時指頭在筋上移動著;根本不必吹氣,那件樂器就發(fā)出了各種悅耳的聲音。此時他有多么驚愕,凡是像他一樣具有智慧和好奇心的人,都是可想而知的。他偶然見識了這兩種意想不到的產生聲音和樂音之新法后,就開始相信自然界尚會存在其他方法。然而又令他感到十分奇妙的是,當他走進一座圣殿時,為了瞧瞧剛才是誰在奏樂,他便往門后看去,發(fā)覺音響是在開門之際產生自門樞和鉸鏈。另外一次,他興致勃勃地走進一家酒店,以為能看到某人在用弓輕輕觸動小提琴的弦,但看見的卻是有個人正用一只手指的指尖,敲著一只杯子的杯口,使它發(fā)出清脆的響聲??僧斔髞碛^察到,黃蜂、蚊子與蒼蠅不是像鳥雀那樣,靠氣息發(fā)出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啼叫聲,而是靠翅膀的快速振動,發(fā)出一種不間斷的嗡嗡聲時,與其說他的好奇心越發(fā)強烈了,毋寧說他在如何產生聲音的學問方面變得茫昧了,因為他的全部閱歷俱不足以使他理解和相信:蟋蟀盡管不會飛,但它卻能用翅膀而非氣息發(fā)出那般和諧且響亮的聲音。之后,當他以為除了上述發(fā)聲方式之外,幾乎已不可能另有他法時,他又知悉了各式各樣的風琴、喇叭、笛子和弦樂器,種類繁多,直至那種含在嘴里、以口腔作為共鳴體、以氣息作為聲音媒介物、以奇特方式吹奏的鐵簧片。這時他以為自己無所不曉了,可他捉到一只蟬后,卻又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無知和愕然之中:無論堵住蟬口還是按住蟬翅,他都甚至無法減弱蟬那極其尖銳的鳴叫聲,而不見蟬顫動軀殼或其他什么部位。他把蟬體翻轉過來,看見胸部下方有幾片硬而薄的軟骨,以為響聲發(fā)自軟骨的振動,便將它折斷,要止住蟬鳴。但是一切終歸徒然,直至他用針刺透了蟬殼,也沒有將蟬連同其聲音一道窒息。最后,他依然未能斷定,那鳴聲是否發(fā)自軟骨。從此,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,問他聲音是如何產生的,他坦率地說知道某些方法,但他篤信還會有上百種人所不知的、難以想象的方法。我還可以試舉另外許多例子,來闡釋大自然在生成事物中的豐富性,其方式在感覺與經驗尚未向我們啟示之時,都是我們無法設想的,即使經驗有時仍不足以彌補我們的無能。故此,倘若我不能準確地斷定彗星的形成之因,那么我是應當受到寬宥的,況且我從未聲言能夠做到這一點,因為我懂得它會以某種不同于我們任何臆度的方式形成。對于握在我們手心的蟬,我們都難以弄明白其鳴聲產生自何處,因而對于處在遙遠天際的彗星,不了解其成因何在,更應予以諒解了。

本文《我們的知識是有限的》采用的主要說明方法是什么?
5.單項選擇題

《被壓扁的沙子》
(1)1961年,一位名叫S.M.斯季紹夫的原蘇聯(lián)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二氧化硅(即非常純的沙子)處于超高壓的狀態(tài),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,從而變得極為致密。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。這種被壓扁的沙子因此被稱為“斯石英”。
(2)斯石英并不十分穩(wěn)定,原子之間靠得太近以至于它們又出現(xiàn)相互排斥的趨勢,最后又變?yōu)槠胀ㄉ匙?。然而,由于原子之間結合得極為致密,所以這種反彈變化進行得非常緩慢,從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數(shù)百萬年。
(3)金剛石的形成與此相同。金剛石中的碳原子被擠壓得異常緊密,它們同樣存在一個向外擴散并且恢復為普通碳的趨勢。在通常條件下,這也需要數(shù)百萬年。
(4)如果你把溫度升得足夠高,就可使這種變化加快。增溫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,使它們之間能夠相互分離,返回到原始狀態(tài)。因此,如果在850℃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,它將變?yōu)槠胀ㄉ匙?。(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,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(tài),但誰愿意這樣做呢?)
(5)斯石英可以在實驗室里制造,但它們在自然界中存在嗎?回答是肯定的。然而它們只出現(xiàn)在沙子被強烈擠壓的地方。
(6)在一些地方已經發(fā)現(xiàn)了斯石英,而且有證據顯示,這些地區(qū)曾經受到巨大隕石的撞擊。撞擊所產生的巨大壓力形成了斯石英。另外,在進行過原子彈爆炸實驗的場地也發(fā)現(xiàn)了斯石英,它是由膨脹火球的巨大壓力形成的。
(7)①在這種情況下,它可通過火山噴發(fā)被攜帶到地表。②似乎可以肯定地說,斯石英也應該出現(xiàn)在壓力極高的地亮深處。③事實上,在火山活動地區(qū)至今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過斯石英。④然而,噴發(fā)溫度極高,巖石會被熔化,所以任何由火山攜帶而來的斯石英都被轉化為普通的二氧化硅。
(8)那么,你可能會說在斯石英出現(xiàn)的地方肯定發(fā)生過撞擊,而且肯定沒有發(fā)生過火山活動
(9)亞里桑那大學的麥克霍恩和幾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頓地區(qū)的巖層。巖層的年齡為6500萬年,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龍滅絕的年代。
(10)他們在1989年3月1日宣布,利用測試固體物質中的原子排列的現(xiàn)代技術,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,他們確實檢測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種原子排列。
(11)這種情況顯示,在6500萬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擊并形成了數(shù)噸重的斯石英。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濺到了平流層中。那么,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動,而應該是撞擊。

下列對選文《被壓扁的沙子》行文特點判斷有誤的一項是()

A.層次清晰,邏輯嚴密
B.語言準確,思維活躍
C.說明透徹,通俗易懂
D.熱情洋溢,風趣幽默

最新試題

“現(xiàn)在科學發(fā)達,使荔枝北移,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?!保ā赌现萘吕笾Φぁ罚@句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“紫檀沒有這些毛病”一句中“毛病”指的是什么?(請概括回答,答案含標點在內不能超過25個字)

題型:問答題

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(只要寫一種說明方法)①紫植長大了以后,90%以上內心都是空的,所以常常不出材料。②比如我們家里的木門木窗,有時候打不開,關不上,這都是變形造成的,但紫檀的變形率卻非常低。

題型:問答題

下列的兩個句子分別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,有何作用?(1)橋長265米,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,每個石拱長度不一,自16米到21.6米。(2)這些石刻獅子,有的母子相抱,有的交頭接耳,有的像傾聽水聲,千態(tài)萬狀,惟妙惟肖。

題型:問答題

莫泊桑的《項鏈》一文中,不能體現(xiàn)路瓦栽夫人虛榮心的一句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“她們輕輕劃著船,船兩旁的水,嘩,嘩,嘩?!薄逗苫ǖ怼穼@句話分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“小屋在山的懷抱中,猶如在花蕊中一般,慢慢地花蕊綻開了一些,好像層山后退了一些?!保ā段业目罩袠情w》)對這句話分析理解錯誤的一項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小屋的出現(xiàn),()了山的寂寞,增加了風景的內容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下列對《雷雨》內容解說正確的一項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“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,把這巨款籌到,而后含淚把我送出門去?!保ā段业哪赣H》)對這句話中母親流淚分析理解最正確的一項是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