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項選擇題“有本之者,有原之者,有用之者。于何本之?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。于何原之?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。于何用之?發(fā)以為刑政,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。此所謂言有三表也?!薄司涞那‘斨馐牵ǎ?/strong>

A.人的知識來源有三種:親知,即親身經(jīng)歷得來的知識,又可分“體見”即局部的與“盡見”即全面的兩種。聞知,即傳授得來的知識,又可分為“傳聞”與“親聞”兩種。說知,即推論得來的知識,這種知識不受方域語言的障礙。
B.不出大門,就能知道天下世事;不望窗外,就能了解自然天道。出去的越遠,知“道”就越少。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,不必眼見就能心明,不必作為就能成功。
C.追求學問的人,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;修持大道之人,一天一天地不斷剔除自我的私念。減少再減少自我的妄想與貪念,以至于達到?jīng)]有人為造作的境界。不妄為,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,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無事生非,如果老是無事生非,就不足以治理天下。
D.對言語有溯源的準則,有推究的準則,有實踐的準則。向何處去溯源?要向上溯源于古時圣王的事跡。向何處去推究呢?要向下考察,從百姓耳聞目睹的事實去推究。如何去實踐呢?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實行,觀察它是否符合國家百姓的利益。這就是立論的三項標準。

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
1.單項選擇題“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。損之又損,以至于無為。無為而無不為,取天下常以無事,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?!薄司涞那‘斨馐牵ǎ?。

A.學習越來越難,知識越來越多,學不過來,只能用無為而治的辦法了。
B.不出大門,就能知道天下世事;不望窗外,就能了解自然天道。出去的越遠,知“道”就越少。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,不必眼見就能心明,不必作為就能成功。
C.追求學問的人,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;修持大道之人,一天一天地不斷剔除自我的私念。減少再減少自我的妄想與貪念,以至于達到?jīng)]有人為造作的境界。不妄為,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,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無事生非,如果老是無事生非,就不足以治理天下。
D.這句話是說做學生的要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。才能應對日益爆炸的知識時代。

2.單項選擇題“不出戶,知天下;不窺于牖,以知天道。其去彌遠,其知彌少。是以圣人弗行而知,弗見而明,弗為而成。”——此句的恰當之意是()。

A.通過傳授而得的知,是聞知。通過推理不受方域語言阻障的知,是說知。親身接觸、觀察而得到的知,是親知。
B.不出大門,就能知道天下世事;不望窗外,就能了解自然天道。出去的越遠,知“道”就越少。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,不必眼見就能心明,不必作為就能成功。
C.不出大門,不能知道天下世事;不望窗外,不能了解自然天道。出去的越遠,知“道”就越少。所以圣人沒有不知道的事情。
D.這句話是應說行萬里路,讀萬卷書。

3.單項選擇題“知,傳受之,聞也。方不障,說也。身觀焉,親也。所以謂,名也。所謂,實也。名實耦,合也。志行,為也。”——此句的恰當之意是()。

A.通過傳授而得的知,是聞知。通過推理不受方域語言阻障的知,是說知。親身接觸、觀察而得到的知,是親知。所用來說的,是“名”。所說及的,是“實”。“名”與“實”相匹配,即是“合”。立志于踐行,即是“為”。
B.三種知識來源中, 以“親知”及“聞知”中的“親聞”為一切知識的根本,由于“親知”往往只能知道一部分, “傳聞”又多不可靠, 所以必須重視“說知”,依靠推理的方法,來追求理性知識。
C.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,別人不一定心服,是因為他打不過人緣故;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,別人內心服了嘴上也不服。
D.人的知識來源有三種:①親知,即親身經(jīng)歷得來的知識,又可分“體見”即局部的與“盡見”即全面的兩種。②聞知,即傳授得來的知識,又可分為“傳聞”與“親聞”兩種。③說知,即推論得來的知識,這種知識不受方域語言的障礙。

4.單項選擇題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贍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悅而誠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?!薄司涞那‘斨馐牵ǎ?。

A.用武力使人屈服,并不是真的讓別人真心服氣,只是力量不足罷了
B.君子要以中庸之道,使人心服口服
C.用武力使人信服的人,別人不一定心服,是因為他打不過人緣故;用道德感化使人信服的人,別人內心服了嘴上也不服
D.倚仗力量來使人服從的,別人并不是真心服從,只不過力量不足相敵罷了;依靠道德來使人服從的,卻是心悅誠服,好像七十子歸服孔子一樣

5.單項選擇題“君子之中庸也,君子而時中。”的恰當之意是()。

A.君子就是遵從中庸之道的人。
B.君子之所以中庸,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(恰到好處)。
C.君子就是中規(guī)中矩不犯錯誤的人。
D.君子之所以中庸,是因為懂得珍惜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