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此句大致意思是:君子能夠做到中,是天下最大的根本;做到和,天下才能歸于道。能夠做到中與和,天地都會賦予他應(yīng)有的位置,萬物就會在中和之中發(fā)育生長。
B.喜怒哀樂的情緒還沒有發(fā)生的時候,心是安靜無所偏倚的,稱之為中;假如情緒之發(fā)生都能合乎節(jié)度,沒有過與不及則稱之為和。
C.此句主要意思是:中,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,和,是天下共行的大道。假如能夠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及之,達到圓滿的境界,那么天地萬物,都能各安其所,各遂其生了。
D.此句所說的“中”,是穩(wěn)定天下之本;“和”,是為人處世之道。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.此句大致意思是:“與有德之人相處會發(fā)現(xiàn)他有很多不同的樣貌:遠遠瞻望,會覺得他外貌莊重自持,而令人不敢在其面前嬉笑輕?。辉倥c他親近時,會發(fā)現(xiàn)他慈祥可和藹,如春風溫煦;若聽聞他的教誨,則句句確切嚴正,都是激勵人心的話語。”
B.此句中“儼然”:指恭敬莊重的樣子,指行止外貌莊重自持。
C.此句主要意思是:“君子有三變:遠遠望著,莊嚴可畏;向他靠攏,溫和可親;聽他的話,嚴厲不茍。”
D.此句是說君子善變。
A.此句大致意思是:知道應(yīng)該達到的境界才能夠使自己志向堅定;志向堅定才能夠鎮(zhèn)靜不躁;鎮(zhèn)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;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;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。
B.此句中“止”:指“所當止之地”,即心靈歸宿。
C.此句主要意思是:明白心靈的歸宿,然后就有了確定的志向。有了確定的志向,然后心才會靜,心靜而后生活才能安定,生活安定而后才能靜心思慮,靜心思慮而后才有所得。
D.此句中的“靜”,指內(nèi)心安寧,不妄動。
A.此句大致意思是:災(zāi)禍的里面,已經(jīng)隱藏了幸福的到來,幸福的里面,也潛伏著災(zāi)禍。
B.此句大概意思是: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(zhuǎn)化的,在一定的條件下,福就會變成禍,禍也能變成福。
C.此句中“倚”:指靠著,依靠,伴隨。“伏”:指潛在,隱藏。
D.此句出自《老子》。
A.此句意思是:“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,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,就不會去享有它;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,但不用正當?shù)姆椒ㄈ[脫它,就不會擺脫掉它。”
B.此句意思是:“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,又怎么能叫做君子呢?君子沒有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會背離仁德的,就是在最危急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去辦事,就是在顛沛流離、困頓挫折的時候,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。”
C.此句中“顛沛”:指困頓挫折。
D.此句出自《論語》。
A.此句意思是:“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,但用不合于仁德的方法得到它,就不會去享有它;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,但不用正當?shù)姆椒ㄈ[脫它,就不會擺脫掉它。”
B.此句意思是: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但知識是無限的(沒有邊界的),用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,就會搞得困頓不堪呢!既然如此,還去追求知識的人,就只能弄得精疲力竭了。
C.此句出自《老子》。
D.此句出自《論語》。
最新試題
唐代興起的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被稱為()。
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”是儒家的觀點。
中國古代神話主要集中于()和《淮南子》兩部書中。
唐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()。
張載曾說過:為天地立心,()。
《詩經(jīng)》按 ()的不同可分為風、雅、頌三類。
“頭上倭墮髻,耳中明月珠”描寫的人物是()。
四部之學(經(jīng)、史、子、集)與七科之學(理、工、農(nóng)、醫(yī)、文、法、商),其內(nèi)在精神血脈一致。
橫看成嶺側(cè)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。(),()。
孔子說君子三畏,對我們的啟示是:人要有敬畏之心,不要肆意胡為,要遵循一定的規(guī)則行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