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項選擇題明朝張翰稱:“善為國者,令有無相濟,農末適均,則百工之事,皆足為農資,而不為農病。顧低昂輕重之權,在人主操之爾?!边@段話反映的經濟主張是()

A.農業(yè)僅賴百工
B.百工亦為本業(yè)
C.農工比重適當
D.農工任其消長

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
1.單項選擇題下列各項史料中,能夠反映南宋都城臨安面貌的是()

A.(崇仁坊北街)一街輻輳,遂傾兩市,晝夜喧呼,燈火不絕。
B.有大市,自余(其余)小市十余所。大市備置官司,稅斂既重,時甚苦之。
C.酒樓歌館,直至四鼓方靜,而五鼓朝馬將動,其有趁早市者,復起開張,無論四時皆然。
D.郭(廓)城繞宮城南,悉筑為坊,坊開巷。坊大者容四五百家,小者六七十家。

3.單項選擇題清乾隆年間蘇州《吳縣永禁官吏占用錢江(杭州)會館碑》記載:“商賈捐資,建設會館,所以便往還而通貿易,或存貨于斯,或客棲于斯,誠為集商經營交易時不可缺之所”。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()

A.該碑文反映出蘇杭之間的商貿聯(lián)系
B.會館為商人出資建造的地方商業(yè)中心
C.會館為旅居異鄉(xiāng)的同鄉(xiāng)商人所組建
D.會館為同一地域商人活動的重要場所

4.單項選擇題有學者根據材料一“昔汴都數百萬家,盡仰石炭(煤),無一家燃薪(木柴)者”,得出宋代開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結論;又有學者根據材料二“賜在京(汴都)官員柴、炭各有差,柴578萬,炭585萬”,對上述結論予以反駁。下列說法中最為合理的是()

A.兩位學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,結論都不能成立
B.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,僅用材料一得出的結論難以成立
C.無論材料一還是材料二,都必須得到考古學支持才能成立
D.材料一指的是民眾,材料二指的是官員,兩條材料并不矛盾

5.單項選擇題《漢書•食貨志》記載:“今法律賤商人,商人已寶貴矣;尊農夫,農夫已貧賤矣;故俗之所貴,主之所賤也;吏之所卑,法之所尊也?!边@表明()

A.朝廷重農,百姓抑商
B.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農抑商
C.百姓皆重農抑商
D.重農抑商政策出現上下相背離傾向

最新試題

在古代中國經濟社會中常用的專有名詞,諸如“工商食官”、“鹽鐵專營”、“漕運制度”、“景德鎮(zhèn)官窯”、“江寧織造”等。這些專有名詞,反映了古代中國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有詩人這樣寫道,“人說耦耕省牛力,今人皆愛一牛犁。精耕細作中華史,丹青千年載傳奇”。詩中反映的耕作技術出現在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民營工商業(yè)在西漢初年已有相當發(fā)展,但漢武帝以后民間資本被迫大量向農業(yè)轉移,以田莊為主要載體,以農為主、工商為輔。這種變化說明當時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下面為1912年和1921年中國近代面粉業(yè)生產能力比重圖。據此可知,這一時期()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據史料記載,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現象遠超前代,既有民間百姓的走私活動又有外交使節(jié)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為,該現象說明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下表反映了1951-1960年我國城鄉(xiāng)人口結構的變化。這一時段內人口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()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秦漢時漕運為東西向,漕糧通過黃河、渭河由東向西運抵長安;唐代漕運線路呈現出東南、西北向的變動。宋元明清時期,漕運則轉變?yōu)槟媳狈较?。漕運出現上述變化原因是()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重農抑商政策是在重視農業(yè)生產和發(fā)展的同時,重官商,遏制農民經商,打擊富賈大商,抑制中小商販人數過多.這說明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()。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下圖這組與牛有關的文物反映出漢代()

題型:單項選擇題

下表是“1820—1939年間廣東沿海某鄉(xiāng)居民離鄉(xiāng)謀生情況統(tǒng)計表”。據此可知()

題型:單項選擇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