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詞解釋
名詞解釋
三國時的主要墊具。器身作直筒形,腰部作弧形微束;托面有內(nèi)折平唇。大小以所裝器物的需要而定,最高的達四十厘米。
名詞解釋
用研缽貯矮凳,凳裝直木,上橫一板,鏤空以受乳缽之柄,人坐凳上拿槌乳研。這是彩繪之前,處理顏料的第一步工作。
名詞解釋
將泥料填入模子制坯成型的方法。模子不但規(guī)定器型,內(nèi)壁還可以刻出花紋。模制成形的器皿,器形一致,紋飾也清晰。
名詞解釋
將泥料捏塑成形的一種方法,制造較小型的器皿多用此法。制成的器皿上,往往留有陶工的指紋。
名詞解釋
名詞解釋
將拉坯時留下的靶,切削掉一部分,然后挖成器的底足,稱為挖足。
名詞解釋
旋車與拉坯車同。中心多一木樁,其頂渾圓,包以絲綿。旋時坯合樁上,撥輪旋轉(zhuǎn),用刀旋之使內(nèi)外光平。
名詞解釋
印過的坯,再放在轆轤上,外部用刀削修整,使厚薄適中,表面光潔,這道工序叫利坯。
名詞解釋
拉成的坯半干時,內(nèi)部再用印模印坯,以起正形的作用。
名詞解釋
把作坯用的泥團置于轆轤上,在轆轤轉(zhuǎn)動中,以手和刮坂把坯拉成所需的形狀,如盤、碗等,這一工藝過程稱為拉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