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.16世紀末期
B.17世紀中葉
C.18世紀初期
D.18世紀中葉
您可能感興趣的試卷
你可能感興趣的試題
A.色諾芬
B.柏拉圖
C.亞里斯多德
D.加圖
A.《上帝之城》
B.《天與人之將來》
C.《神學大全》
D.《懺悔錄》
A.生產
B.消費
C.積累
D.分配
A.門格爾的《國民經濟學原理》
B.維塞爾的《社會經濟理論》
C.龐巴維克的《資本與利息》
D.杰文斯的《政治經濟學理論》
A.投資不足
B.生產過剩
C.土地壟斷和投機
D.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
最新試題
絕對優(yōu)勢是指生產某種商品具有更低的生產成本,比較優(yōu)勢是指生產某種商品具有更低的機會成本。
馬爾薩斯認為僅有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消費,市場有效需求是不足的。
李嘉圖認為紙幣具有節(jié)約昂貴的金屬材料和根據(jù)需要隨時發(fā)行的優(yōu)點。
西尼爾認為,政治經濟學應該只研究客觀經濟規(guī)律,而不研究是否公平、是否合理。
西尼爾的最后一小時論和節(jié)欲論的矛盾在于,后者認為利潤是一種獨立的收入,與勞動無關,從而與勞動時長無關。
李嘉圖認為,流通手段的數(shù)量與貨幣價值和商品價值成正比,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。
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中的兩個級數(shù)分別是:一、人口增長在沒有受到妨礙時,會以幾何級數(shù)增加;二、生活資料在同樣情況下,只會以算術級數(shù)增加。
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中的兩個公理分別是:一、食物為人類生存所必需;二、兩性間的性欲是必然的,且?guī)缀鯐3脂F(xiàn)狀。
薩伊認為,由于三種要素在效用和價值的創(chuàng)造過程中提供了各自的“生產性服務”,其所有者理應獲得相應的收入,勞動者獲得工資、資本所有者獲得利息,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。馬克思稱之為“三位一體公式”。
穆勒贊同李嘉圖的比較優(yōu)勢原理指導下的國際分工和國際自由貿易,同時也重點關注了國際貿易所帶來的利益如何分配的問題。